標籤舊文: 散文

磁石的聯想曲

磁石的正負兩極,有著「異性相吸.同性相拒」的特性。在同性相拒的情況下,當兩者有著相同極性,兩者將會互相排斥,而當兩者有著相反極性時,則會彼此吸引。

你有試過嗎?你和他在某些事上好像火星撞地球一般,兩個人差點就要大打出手,又或者有時和他簡直是天生一對,心有靈犀一點通。

這是磁石效應。

在某些事上你要和他硬碰,也許會和他互相排斥。當然你可以一直和他排斥到底,然後直到戀情無法挽救,分手收場。

但這又何必呢?你有否記得和他也有緊密配合的時刻?就像磁石一樣,同性當然會相拒,卻也有異性相吸的特性。

他堅持要吃印度菜,你又何必一定要吃台灣菜?他說他想去逛電器店,你也無需強迫他在時裝店陪伴你去試穿那50件衣服。既然在某些事上你和他有抗拒的情況,也就不妨變通一下,互相忍讓。

磁石能相吸,就是因為雙方沒有硬碰。一方要強硬時,另一方就要軟性應付,你若要堅持硬碰,只會換來兩敗俱傷的結果。

沒有沒有

H向我訴苦,一位以前他所喜歡但又拒絕他的人有了新歡。不過有新歡還不是一個問題,問題是他的新歡居然和友人有九成相似。同樣來至相同的地方,有著相同的嗜好、性格和興趣,甚至連衣著牌子的選擇都也是一樣。

他說不甘心。

但他並不是因為對方曾經拒絕他而不甘心,他不甘心的,是自己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得到自己想要,但對方卻已經有新歡。

你有甚麼要不甘心?

他有他的新歡,是因為他有他的緣份,既然你的緣份還沒降臨,你再不甘心也於事無補。如果是屬於你的,遲早都會出現。

何況,妒忌別人所擁有的愛情是很愚蠢的,你怎知別人的愛情會比你好?你又怎知道你的愛情不會比別人更燦爛長久?

沒有就是沒有,但同樣,沒有也就不過是沒有,那不會是永遠的事。

習慣成自然

剛剛重新投入戀情的A說,還是不太習慣相戀後的生活,有時候甚至分不清楚究竟自己是在單身還是在戀愛中。以為自己是在戀愛,但又欠缺了熱戀的興致,以為自己是單身,但又有相戀的喜悅。

這是一個習慣單身的人常有的通病。

失戀之後,很多人都會努力地令自己習慣一個人的生活。戒除了定時致電給他的習慣,放棄一定要人陪伴逛街的原則,停止再為另一個人去設想的陋習,有點兒像嬰兒終於長大戒奶,又有點像大病剛瘉從新運用自己的身體。

雖然能明白到單身也能活得好好是一件幸福的事,但有時候太過習慣單身生活,反而成了新戀情的障礙,令人無法投入。

原本好好的一個人,忽然要向另一個人匯報自己的行蹤,原本可以隨心所欲的逛街,現在又要問問他的意見,原本思想很自由,忽然凡事都要為他想想。整個人好像變得很忙,變得很多事纏身,變得很不自然。

覺得不自然是很正常的事,夏天穿得輕便薄衣,冬天來臨卻要穿厚重大褸,有誰會立即習慣?相戀不是在廚房煮食,不可能永遠一扭開關就可以猛烈地燃燒,有時候要像野外生火煮食,慢慢撥動火屑去令火燒起來。一個人單身太久再投入戀情,當然要放多一點時間去習慣兩個人的生活,從新接受相愛的感覺。

古語有云:「習慣成自然」,不單是只說平常事,愛情也一樣。

挑剔

友人說我要求多多,父母說我太揀擇,上司說我吹毛求疵,我不否認我是個挑剔的人。

挑剔其實是一件好事。一個人對某些事情挑剔,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。偏偏有很多人選擇隨便,肚餓了就隨便吃點東西,天氣轉冷就隨便穿點衣服,一個人覺得寂寞就隨便找個人來當情人。

太過隨便的結果,當然甚麼都不是最理想。

隨便吃的食物可能不夠美味,隨便穿的衣服可能不是最美觀。而隨手撿來的情人,可能比你理想中的對像醜一點,也可能比你想像中的矮一點,亦可能比你想要的性格差一點,更有可能不及你想像般對你一樣好。

甚麼都差一點,那你和他的將來,當然也比期待中差了一截。

既然如此,何苦要委屈自己?

所以,在某些事情上有所挑剔不是壞事,在吃、喝、玩、樂、衣、食、住、行和談戀愛上,挑剔一點很正常。如果隨隨便便地選一個去談戀愛,豈不是意味著明知對方不是最好的也選擇他?這樣似乎太令人傷心吧?

我是一個挑剔的人,難道你對此有所不滿?你可知道,因為我挑剔,所以才選擇你;你可明白,你是我追求完美的結果?

上經濟課

經濟學上有所謂「機會成本」,意謂在經濟投資角度來說,當同時出現兩個投資目標時,可以比較第一目標與第二目標兩者之間的得益差距,然後選擇得益較大那一個。

所以如果同一時間有兩個人愛上自己的話,根據經濟學的「機會成本」來推論,我們可以比較第一追求者與第二追求者之間的得益差距︰那一個追求者比較愛你?誰能夠帶給你幸福?你對誰更有好感?……等等。

根據相同道理,如果出現第三者的追求,你亦可以比較現任男朋友和第三者之間的差距︰你的現任男朋友是否仍然是你最愛?你和他之間的相處是否如故?第三者又是否更能和你配合?

如果要選擇是否離開一個人,你可以比較留在一個人身邊的好處和壞處,亦可以比較離開他之後的好處是否多過壞處……

那麼如果要結婚的話……

以上,是我讀大學時修讀「經濟學101」裡,解釋「機會成本」的講義其中一段。